地址:北海市北海大道北、西藏路以西银河城市科技产业城3幢1501、1502、1503、1504号房

邮编:530201

电话:+86 0779-3086699

传真:+86 0779-2096699

网址:www.seaglassorganic.com

信箱:gxzyjtc@163.com

2009年中国橡胶工业十大新闻


(原标题:谁来干活?去年农民工增量减少近300万, 今年一季度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-11.7%)


2018年我国农民工增量比上年减少了297万人,农民工进城和跨省流动也在减弱。作为劳动力的替代,2018年工业机器人竟然转为负增长,这样下去谁来干活?

近年,随着人口红利消逝,我国加速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,以解决劳动力问题。

4月29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《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》(简称:《报告》)显示,2018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,比上年增加184万人,增长0.6%。

这一增量比上年减少了297万人,增速也比上年回落1.1个百分点,这也是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速自2015年以来的首度回落,0.6%的增速更是近10年来首次跌破1%。

在机器换人潮之下,作为替代,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应该会保持较高增速,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走出了持续多年的“高增长”并迅速转为负增长。这一趋势甚至延续至2019年,一季度产量累计同比为-11.70%。

农民工增长出现颓势,工业机器人负增长,谁来干活?

农民工增速10年首次跌破1%

不仅农民工总量增长少了,农民工进城和跨省流动也在减弱。

《报告》显示,2018年的外出农民工中,进城农民工为13506万人,比上年减少204万人,下降1.5%。

外出农民工中,到省外就业农民工为7594万人,比上年减少81万人,下降1.1%;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9672万人,比上年增加162万人,增长1.7%。省内就业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比重已达56%,占比比上年提高0.7个百分点。

农民工总量增长不上来,流动性也在减弱,从输入地来看,一些地区的农民工就业人数正在减少。

2018年在东部就业的农民工为15808万人,比上年减少185万人,下降1.2%,占农民工总量54.8%。其中,在京津冀就业农民工2188万人,比上年减少27万人,下降1.2%;在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4536万人,比上年减少186万人,下降3.9%。

不过,在长三角就业的农民工5452万人,仍比上年增加65万人,增长1.2%。

而在东北就业的农民工905万人,比上年减少9万人,下降1.0%,占农民工总量3.1%。

2018年在中西部就业的农民工继续增加,中部增加139万人,增长2.4%,占农民工总量21.0%;西部增加239万人,增长4.2%,占农民工总量20.8%。

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、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,随着人口增长放缓和老龄化加速,难再支撑农民工群体明显扩大。在近年城镇化快速推进之下,许多农民工在城市落户,逐渐稳定,不愿流动。

“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好的趋势,尤其从农民工获得更优质城市公共服务的角度看。而且数据表明,我国农民工增量下降已过高峰期,整体将趋于稳定。”胡刚说。

珠三角掀起机器换人潮

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,珠三角成为东部地区农民工就业数量减少的“主力”。

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和制造业重镇,珠三角一直是许多农民工务工首选之地。目前,广东约有2500万产业工人,约占全国八分之一,其中农民工占七成以上,超过九成产业工人集中在第二产业,大量集中在珠三角制造业。

近年随着人口红利消逝、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格局演化,珠三角劳动力逐渐减少,企业深受“招工难”困扰,随之而来的人工成本攀升迫使部分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被淘汰,也有部分产业加速向自动化转型升级,由此逐步减弱了整体的用人需求。

轰轰烈烈的“机器换人”行动,便是变革的产物。2014年,“世界工厂”东莞开始大力推动“机器换人”,以抵消劳动力减少的影响,2014-2016年共帮助企业节约用工达20万。

广东从2015年开始大规模推动“机器换人”,珠三角迅速成为全国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,这与其农民工数量的减少几乎同步。2016年,广东新增应用机器人2.2万台,总量超6万台,约占全国五分之一,数以万计的企业参与其中。

胡刚认为,珠三角制造业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,降低农民工需求。此外,部分未能转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则陆续往中西部转移,就业岗位也直接牵动农民工就业转移。

今年4月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珠三角某全国知名的服装企业生产车间看到,一套自动化传输系统正在改变生产。尽管车间里仍有许多工人,但生产已实现服装部件自动传输和智能派件,机器将生产流程有效串联起来,人围着机器转。

“这套系统虽然只是直接替代两三名工人,但整体效率提升了20%。换句话说,我们能在不增加人手的基础上,扩大生产效能。”该企业负责人说,改造将在多个生产基地推开。

东莞森玛仕格里菲电路有限公司也有类似场景,一个全自动生产单元高速运转,与周边人工生产对比鲜明,效率可达数倍。该企业的厂长杨志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从2011年开始,工人越来越难招,倒逼该企业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进行“机器换人”。


上一篇 下一篇

0.2262s